中新社沈陽1月7日電 題:巧手“續命”61萬部古籍
  作者 朱明宇
  2米多長的工作臺上,擺放著剪刀、竹簽、毛筆、鑷子等案頭工具,古籍修複師小心翼翼挑開一頁粘連的古籍,檢查裂紋。
  古籍修複者靠一雙手,延長書庫里61萬部古籍壽命。
  遼寧省古籍數量約150萬部,卷帙浩繁,存世量在中國居於前列。遼寧省圖書館現存61萬部古籍、12萬部善本,不乏清代蒲松齡《聊齋誌異》手稿等中國國寶級孤本。該省古籍保護中心即坐落於此。
  “61萬部古籍保存在近2000平方米的密閉書庫里,溫度保持在零上20度左右,濕度不能超過50%。”特藏部主任劉冰介紹,出於防蟲等考慮,古籍都有專用的樟木匣。
  據介紹,古籍是指1912年以前的書籍;善本是指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書籍。因年代久遠,不少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蟲蛀、斷裂、發黴等問題。
  記者在300平方米的古籍修複室內,看見8名修複師正在手工修複破損古籍。43歲的修複組組長王斌介紹,一部古籍送達後,放入零下20度的冰櫃里約1個月,接著用毛筆蘸上少量清水,測試紙張是否能沖洗。
  檢驗完畢,修複師將線裝書拆開,夾在2個竹片之間,用清水逐頁祛除黴菌,自然晾乾後,重新裝訂成冊,最後壓制完工。
  對於斷裂比較嚴重的古籍,修複師需要將內頁拆開,歷經噴水、壓平等工序,將糨糊塗抹在顏色最接近的紙張上,一點點續接殘頁。修舊如舊的效果,全部憑藉修複師的手感和經驗。
  由於整個修複過程是手工完成,修複一部破損嚴重的古籍,往往需要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。去年,這個修複組共為200餘冊古籍“續命”。
  “我們每年年初到書庫登記提取破損古籍,在修複古籍過程中,其他古籍也在自然老化。”王斌說,目前修複的古籍以清後期為主,比較珍貴的有乾隆皇帝東巡祭祖所創作《御制盛京賦》等。
  去年10月,國家級古籍修複中心遼寧傳習所掛牌成立,王斌等6人向古籍修複技藝傳承人獻花、敬茶,行拜師禮。經過師徒傳承,口手相授,突破了不少技藝瓶頸。以往古籍上的藍色印跡不敢觸碰,經過老師講解,現在用毛筆蘸上溫水即可消除。(完)  (原標題:通訊:巧手“續命”61萬部古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n55onjqj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