陸陸續續去過一些江南的古鎮,有的清秀,有的朴實,有的纏綿。
  論年歲,它們大都經千年而不倒,論大小,則參差有別。然而,在這星羅密佈的古鎮之中,惟有南潯,才被稱為“中國江南的封面”。
  三四千年的時光,打磨出過一個“耕桑之富,甲於浙右”的江南雄鎮,今又復歸低調,成為和風暢麗的短途游覽之所,內蘊精華。無論“九里三閣老,十里兩尚書”,或是“湖州一城,不抵南潯半鎮”,都道出了此地之“學霸”與“土豪”兼備,不親眼一見,恐難想象。
  板橋東泊百間樓
  明代禮部尚書董份歸隱南潯後,其孫與南潯白華樓主、嘉靖進士茅坤的孫女結親。迎新前,茅家嫌董家的房子不夠寬敞,遣媒人傳話:我們有100個陪嫁的婢女,你家住得下嗎?老尚書有魄力,立馬為每個婢女造了一間樓。遂依河而建,立屋百餘間,曰“百間樓”。
  細節聽過便算,但百間樓確為董家所建,沿河綿延四百米。尤其東岸結構完整,鱗次櫛比的古居築成一道舒展的弧線。一彎彎排著隊似的券門連著深不可測的三進大院,極具縱深感。
  百間樓前的河道,原先是運河。商業發達時期,這兒進出的船隻繁多,裝載貨物、客商往來,所以河道夠寬闊,森森的建築倒影旁,還容得一葉小船駛過而不劃破畫面。
  天光晴好的下午,或光線慵懶的黃昏,兩岸的木柵投下細密的影,烏瓦粉牆也漸漸有了暖意。青石長街上人聲漸起,有人在篤悠悠趕路,有人忙著收衣裳,有人已經開始張羅晚上的飯菜。臨河構造各異的蹻口旁,陸續有居民汲水、浣衣、淘米,他們忙碌的身影也倒映在玻璃紙般的河面上,是生活的氣息。
  苕水碧流湖絲長
  湖絲,即為湖州的蠶絲,由上海湖絲棧的規模,可遙想當年湖州的經貿繁榮。而位於湖州的南潯,亦靠此起勢。明代萬曆至清代中葉,南潯之所以能成為江浙的雄鎮,幾乎完全是依賴蠶絲業和繅絲業的。這條“絲綢之路”的影響,直至今日,隨便走入哪座古宅,都能尋到蛛絲馬跡。
  在網上找當地特色民宿,排名第一的必然是“留蔭廬”。留蔭廬是南潯百間樓中為數不多的園林式民居,建於清末民初,門面很小,幽靜隱蔽。推門而入,則假山長廊樹草花木交替而出,空間不大,卻藏了三個小園子,移步換景,目不暇接。這所民宿,樓上樓下一共才九間房,十分緊俏。內里的雕花大床、雕花壁櫥等,皆為老物。
  客棧主人喜好收藏,一如當年本地的風氣。只要有空,他也願意向入住的年輕驢友展示老宅中的藏品,比如一張老過爺爺輩的留聲機唱片。美國爵士樂大師路易斯?阿姆斯特朗的得意之作《Weather Bird》,1930年代就在這座普通的中式宅院內響起。
  “我們這裡到處都有西方元素,木窗框是美國洋松,插銷是英國進口的——你看,100年了它還這麼靈活。”老闆的語氣很驕傲。
  1851年,第一屆倫敦世博會,一樽玻璃罩下的湖絲贏得了金獎,南潯絲商從此名揚海外。“和西方人做蠶絲生意久了,就把西方好的東西都引進過來。”
  留蔭廬里的中西合璧只是非常不起眼的例子,甚至這座如今為人樂道的特色民宿,當年充其量只能算是南潯鎮上的小戶人家。
  南潯藏書嘉業堂
  隔溪與小蓮莊毗鄰,是當地巨富劉鏞的長孫劉承乾1920年代所建的私人藏書樓,因有溥儀所贈九龍金匾“欽若嘉業”而得名,以收藏古籍聞名,現已成為浙江圖書館的一部分。
  藏書樓掩映在園中,樓外有園,園中有池。門樓上“藏”字缺失了幾筆,似體現了謙遜之意。東側廂房的“宋四史齋”,由吳昌碩篆額。
  民國以來,戰火多次波及到這裡,都被聰明的當地人設法保護。於是那一摞摞古書,才得以安靜的在這裡,保持著九十年前的模樣。
  藏書樓最鼎盛時期,藏書近六十萬卷,不乏珍本、善本和海內秘本,包括宋刊本的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後漢書》、《三國誌》。劉承乾藏書,還刻書。一度刻印了不少清朝禁書,每刻一部必請名家鑒定。此外,他還聘請一部分人專門去全國的藏書樓里抄書。如此這般。
  至於後來,劉氏家道逐漸中落,“富二代”劉承乾又不會賺錢。因此,部份珍貴書籍“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”,先後被賣掉,教人扼腕。
  (原標題:南潯:拾一張江南的封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n55onjqj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